友链朋友圈

邱少博客

10版评论 - 技艺流传 文化流芳(中国道路中国梦·与时代一起奔跑)

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如何让一门偏冷的传统艺术课出圈?今年春季学期,我把主讲的《赣剧艺术鉴赏》课程做了一点调整:把讲台变舞台,自己登台演,也邀请同学们上台体验。没想到引起热烈反响,学生拍摄上传的视频片段还在网络走红,全网浏览量近2亿次。 “深夜三更半,村村有戏看;鸡叫天明亮,还有锣鼓响。”几句俚语,形象地展现了从前赣剧受群众欢迎的程度。赣剧发端于弋阳腔,起源于赣东北地区,融合了高腔、乱弹、昆腔等,属多声腔传统戏曲剧种,风格雅致,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最繁荣的时候,全国有10个赣剧团。但近些年赣剧面临着传播受限、后继无人的局面。 赣剧虽是地方剧种,却有着超越地域的文化魅力。我12岁入行,22岁凭《盗草》《书馆夜读》《夜选战马》三出戏摘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——梅花奖。2009年,我应邀参加德国的“古老音乐节”和法国的“第四届巴黎中国戏剧节”,第一次把赣剧带到欧洲。让赣剧登上更广阔的舞台,我感到非常自豪。赣剧的传播推广,不只在舞台剧场。2010年,我正式成为一名大学老师。从舞台到讲台,从演员到教员,身份的转变促使我更深入地思考,如何让赣剧更好传承下去、传播开来。 传统艺术传承需要新鲜血液,也需要年轻观众。这些年,我们立足于学校推广传播赣剧,还尝试走向大学以外的广阔天地。2012年,我们推动“赣剧进中小学”活动,在江西南昌10所小学进行试点,并在2014年举办“赣剧新苗大奖赛”,尝试挖掘后备人才。除此之外,我们还承接“高雅文化进校园”项目,每年将赣剧带进10至20所省内外学校。孩子们看着我们化装,伸手就能摸到戏服,赣剧变得更加真实可触。 时代在变,受众在变。如何把赣剧传播到更多年轻人的心坎上?抛掉讲书本的传统模式,从去年开始我尝试录制带剧目赏析和演出示范的视频课程。今年春天,又开设线下课程,每堂课介绍一出经典剧目。为了上好这门课,老师们为试演同学...

人民日报

返工怎能不烦恼,打工人片单总有一部是你的「嘴替」

假期总是结束得猝不及防,而接下来等待着我们的是连上六天班,打工人心里的苦只有打工人自己知道。然而远有《大都会》《摩登时代》这样的影史经典,近有《年会不能停!》这样的后起之秀,总有些以打工人为主角的影视 ...查看全文

少数派

一图流 | Apple 春季特别活动回顾

北京时间5月7日晚间,姗姗来迟的Apple春季特别活动终于召开。虽然整场发布会只持续了半个多小时,活动内容节奏却相当紧凑,不仅有跨代升级搭载了M4芯片的OLED屏iPadPro重磅亮相,也有备受期待的 ...查看全文

少数派